重庆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是重庆地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龙门阵、重庆方言(渝语)、陪都文化、川剧、袍哥文化、重庆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
陪都文化
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
特色文化
重庆城依山而建、两江环抱,平地缺乏。由于地势的缘故,绝大多数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而传统的重庆沿江民居,都是由几根木料撑着的一间木楼的“吊脚楼”。吊脚楼是重庆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已在重庆市区绝迹,仅在磁器口和江津区中山镇等古镇里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古老吊脚楼建筑。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脚楼民俗建筑群即意在恢复此项传统建筑。另外,合川区在南津街的涪江沿岸也新修了大量的临江吊脚楼风格的房屋,颇具传统的重庆沿江民居特色。
移民文化
重庆市区是历史最近200年内移民形成的五个特大城市之一,另外四个为香港、上海、深圳、石家庄。而重庆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200年前,重庆仅仅是长江边的一个县城,人口不足十万,城市规模尚不如属于重庆郊区的万州和涪陵,与四川省的自贡、宜宾皆不能比。然而,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抗战江浙沪内迁、三线建设三次大规模移民潮,主城区内移民占到总人口的80%多,人口从1916年的28万激增到1945年时的262万,30年时间内人口增加了10倍,在1945年时就已经超过广州和天津、汉口成为人口仅次于上海和北平的国内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之一。
步行街文化
步行街是重庆的一大特色。解放碑步行街位于重庆主城区渝中半岛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1997年建成,建成时占地2.24万平方米,经过2004年改造后占地为4.17万平方米,步行街内拥有各类特大型商场27个。与全国其他各大城市不一样的是,重庆主城区各组团都有一条以上的大型步行街,比如:观音桥步行街,杨家坪步行街,沙坪坝步行街。重庆主城区的各条步行街不管在数量还是销售额上都在全国排名前列,一度是其他城市争相学习的榜样。除主城区大型的步行街以外,区县也有商业步行街发展,如万州区笋塘步行街和合川区久长路步行街等。